李安[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安 | |||
---|---|---|---|
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 | |||
導演 | |||
英文名 | Ang Lee | ||
國籍 | 中華民國 | ||
出生 | 1954年10月23日 (58歲) 臺灣屏東縣 | ||
職業 | 導演 | ||
教育程度 | 臺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戲劇學士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系學士 美國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碩士 | ||
配偶 | 林惠嘉(1983年至今) | ||
兒女 | 李涵1984年(28–29歲) 李淳1990年(22–23歲) | ||
父母 | 李昇(父) 李楊思莊(母) | ||
活躍年代 | 1992年至今 | ||
|
李安(英文:Ang Lee,1954年10月23日-),著名臺灣導演,生於屏東縣。曾獲得多個主要國際電影獎項,包括三座奧斯卡金像獎、五座英國電影學院獎、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影展最佳電影金獅獎以及兩座柏林影展最佳電影金熊獎。[1]
李安在1999年執導的《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及三個技術獎項。2006年和2013年則分別以《斷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也是至今唯一兩度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
李安是柏林影展歷史上,唯一能夠兩次奪得最佳電影的導演。李安亦是歷史上唯一能於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
目錄[隱藏] |
早年生平 [編輯]
李安生於臺灣屏東縣潮州鎮[6],父親李昇為臺灣著名教育家,母親則是李楊思莊。父親李昇出生於江西省德安縣烏石門村[7](民國三十八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是當時的文官,所以李安從小學習中華文化和藝術,尤其是書法。李安在十歲之前,父親李昇一直擔任花蓮師專(後為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現為國立東華大學美崙校區)的校長,所以李安在花蓮曾就讀於兩所小學,接受過美國式的開放教育。後來李昇調任到臺南,於是李安跟隨父親來到臺南,先後又就讀兩所小學。面對語言習慣的不同,李安經歷了第一次文化衝擊。李安後來曾言他住在花蓮的八年時光,乃他北上就讀臺灣藝專前最快樂的一段歲月。[8]。
李安高中原本是就讀於臺南二中,後來轉學考進臺南第一志願—臺南一中(父親李昇曾先後擔任過這兩校的校長)。李安對於讀書一點興趣都沒有,心裡只想著當導演。李安讀高中時最愛到專播二輪片的臺南市全美戲院(創立於1961年[9])看電影,尤其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電影,所以全美戲院是他學生時代最常造訪的地方之一。
他在大學考試落榜兩次,後來才通過專科考試,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劇科就讀,並於1975年畢業。他的父親希望李安成為一名教授,但他在就讀大學時對戲劇和藝術產生興趣。這是他職業生涯上面臨的早期挫折。瑞典名導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處女之泉》(1960年)則促使他朝向導演生涯邁進[10]。
李安在完成兵役之後,於1979年遠赴美國就讀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戲劇系,並在1980年順利取得學士學位。他在這裡認識同為臺灣留學生的林惠嘉,她在同一所學校攻讀博士學位。畢業之後他繼續在1981年至紐約大學就讀電影製作研究所(蒂施藝術學院),並取得碩士學位[11]。李安的同學之一是後來成名的斯派克·李,李安並曾參加他拍攝的畢業論文電影《Joe's Bed-Stuy Barbershop: We Cut Heads》的製作,劇情反映當時的學生生活。
李安在攻讀研究所期間於1982年也完成了16毫米短片《蔭涼湖畔》(Shades of the Lake),並獲得臺灣金穗獎最佳劇情短片獎。他自己的畢業論文作品《分界線》(Fine Line)則是一部43分鐘的劇情片,並獲得紐約大學沃瑟曼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影片獎,後來也曾在公共電視網及亞美影展上放映
畢業之後 [編輯]
李安的紐約大學畢業作品引起威廉·莫里斯奮進經紀公司(William Morris Agency)的注意。起初李安並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失業長達六年的時間。在此期間,他是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夫,而他的妻子林惠嘉則是一位分子生物學家,她則擔負起養家糊口的重責大任。這樣的情況在臺灣通常是相當尷尬的,替這對夫妻帶來巨大的壓力,但是因為林惠嘉的支持和理解,李安並沒有放棄他的職業電影生涯,繼續從電影和表演中產生新的想法,在這段時期寫下幾部劇本,並且不斷到好萊塢碰運氣。[12]
李安在1990年提交了兩份劇本,分別是《推手》和《喜宴》,並在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主辦的比賽中獲得優良電視劇本首獎及二獎的肯定。李安的獲獎劇本引起當時擔任中央電影公司副總經理徐立功的注意,他對於李安的清新怡人獨特風格產生濃厚的興趣。徐立功於是邀請李安拍攝《推手》(1991年),這是徐立功首次擔任製作人。
導演生涯 [編輯]
在2007年的書籍《The Cinema of Ang Lee: The Other Side of the Screen》中,作家惠特尼·克羅瑟斯·迪利詳細分析李安電影中蘊含的驚人多樣性及李安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主題-異化、邊緣化和壓抑[13]。
許多李安的電影,尤其是他早期的父親三部曲,主題聚焦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的互動。一些他的電影中也具有輕鬆的漫畫式的氣氛,顯示他擺脫臺灣歷史現實主義電影擁有的特徵, 因為臺灣已經在1987年結束戒嚴[來源請求](台灣新電影於1982年即由官方背景的中影開始推動,勿泛政治化論述)。《喜宴》(1993年)是李安引起國際注目的電影作品,而《理性與感性》(1995年)則讓他第一次獲得國際上廣泛的讚譽。隨後《臥虎藏龍》(2000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與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與《斷背山》(2005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成為李安穿梭在不同文化之間的呈現,《斷背山》甚至引發美國國內有關同性戀議題激烈的辯論。李安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被問到他如何創作他的電影,李安則回答說:「我沒有發現我的電影,而是我的電影找到了我。」
父親三部曲 [編輯]
李安處女作《推手》(1992年)在臺灣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也受到評論家的讚賞。《推手》在金馬獎獲得8項提名,也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的肯定。李安在這部電影首次與臺灣演員郎雄合作,而郎雄也獲得第2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李安在《推手》首次與詹姆士·夏姆斯合作,後來他們的合作關係仍然一直持續下去[14]。在這次成功的鼓舞之下,李安緊接著拍攝第2部電影《喜宴》(1993年),並首度贏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也入圍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總之這部作品獲得許多臺灣及國際電影獎項(李安首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促使李安成為臺灣電影界的後起之秀。
李安前兩部電影背景是華裔美國人的故事,所以都遠赴美國出外景。徐立功在1994年與李安再次合作《飲食男女》,背景則設定臺灣,劇情描繪臺北一個家庭中存在的傳統價值觀、現代都市人的互動及成員之間的矛盾。這部電影再次獲得票房上的成功,並廣受好評。李安的電影連續兩年同時在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獲得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同時也首次入圍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飲食男女》在臺灣和國際上總共奪得五個獎項,包括獨立精神獎最佳導演獎。好萊塢片商也購買這部電影的版權,然後翻拍成《玉米粉圓餅湯》(2001年)。《推手》、《喜宴》與《飲食男女》因為深刻描寫父親的傳統形象(皆由郎雄飾演)所以也被稱為父親三部曲或家庭三部曲。
理性與感性 [編輯]
李安前三部電影作品的成功替他打開美國好萊塢的大門。李安於是在1995年執導哥倫比亞影業與三星影業製作的英國古典電影《理性與感性》。李安在《理性與感性》中與著名英國演員休·葛蘭特及凱特·溫絲蕾與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愛瑪·湯普森合作。從臺灣電影到英國電影之間的改變並沒有阻礙李安的工作,李安也憑藉《理性與巴布·感性》在柏林電影節第2次獲得金熊獎。《理性與感性》在奧斯卡獎獲得7項提名,愛瑪·湯普森也榮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理性與感性》也在金球獎與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分別入獲得5項與3項大獎,最終獲得金球獎最佳戲劇片獎與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在此之後,李安繼續執導兩部好萊塢電影:《冰風暴》(1997年)及《與魔鬼共騎》(1999年)。《冰風暴》劇情以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郊區為背景,而《與魔鬼共騎》則是一部美國南北戰爭電影。雖然一些電影評論者仍然給予這兩部電影高度評價,但是他們的票房並不令人滿意,並一度讓李安自執導第一部劇情長片以來一貫受一般觀眾和藝術電影愛好者歡迎的情形中斷。然而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冰風暴》已具有較佳的VHS和DVD銷售及出租數量,有線電視反復的放映也增加電影的知名度。詹姆士•夏姆斯也以《冰風暴》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
臥虎藏龍 [編輯]
在1999年,李安的老搭檔徐立功邀請他拍中國傳統的武俠電影。李安高興能有機會實現他兒時的夢想,於是組成一個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的團隊來拍攝《臥虎藏龍》(2000年)。這部電影是改編自中國小說家王度廬所撰寫的武俠小說《臥虎藏龍》,並在全世界獲得令人驚訝的成功。華語對話配合英文字幕的這部電影在許多國家成為有史以來最賣座的外國電影,包括美國和英國在內,並獲得奧斯卡獎10項入圍(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外語片獎與最佳導演獎),成為史上入圍奧斯卡獎最多獎項的外國電影。《臥虎藏龍》最終獲得最佳外語片獎及三個技術獎項。《臥虎藏龍》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票房最高的外語片(收入為1.28億美元),並成為全球華語片收入最多的電影。《臥虎藏龍》的成功證明李安的電影藝術具有普遍性的吸引力,並為西方觀眾拓展華人武俠電影的魅力。
綠巨人浩克 [編輯]
李安在2003年回到好萊塢拍攝《綠巨人浩克》(改編自漫畫人物浩克),這也是他第一部大成本的電影作品。這部影片得到的評價相當兩極,成為一部不是很成功的電影,票房收入只有2.45億美元。在遭遇這次挫折之後,李安曾經考慮提前退休,但是他的父親則鼓勵他繼續拍攝電影,於是李安最終打消退休的念頭。
斷背山 [編輯]
在拍攝完《綠巨人浩克》之後,李安決定拍攝一部低成本與低姿態獨立電影,劇本根據美國小說安妮·普露入圍普利茲小說獎的短篇故事集《近情情怯:懷俄明故事集》所改編。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作家羅伯特·艾爾德在2005年的文章中引述李安的說法:「我對懷俄明州的同性戀農場工人知道些什麼?」。就算忽略故事的主題,《斷背山》也顯露出李安探索人類心靈深處的能力。2005年這部關於懷俄明州禁忌愛情故事的電影立即引起了公眾的注意,並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引發許多激烈的辯論,獲得票房上的成功。
這部電影在大型國際電影節廣受好評並在世界各地榮獲許多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斷背山》是2005年最受讚譽的影片,總共贏得71個獎項,另外還有52個提名。它在紐約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金球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獨立精神獎和美國製片人協會等組織獲得最佳影片獎,並在2005年的威尼斯電影節獲得金獅獎。李安在美國導演工會還第二次獲得最佳導演獎。《斷背山》在奧斯卡獎獲得8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獎),是入圍最多獎項的電影。但是《斷背山》最終在最佳影片獎敗給《衝擊效應》,這部電影是關於一個洛杉磯種族衝突與歧視關係的故事。許多人普遍猜測,《斷背山》的同性戀主題是落敗的因素之一。李安則說他很失望,他的電影並沒有贏得最佳影片獎[15],但是很榮幸能夠贏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黃種人。
色,戒 [編輯]
經過《斷背山》的成功之後,李安電影的主題又回到了中國。他的下一部電影《色,戒》,劇情改編自中國著名作家張愛玲的一部短篇小說。這個故事完成於1950年,劇情發生在1939年至1940年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是遭到日本佔領的上海。跟《斷背山》一樣,李安這次也根據相對簡單的故事改編成電影。
《色,戒》由焦點影業來製作發行特點,並於2007年夏季和初秋於國際電影節上首映。這部電影在美國被美國電影協會分類為NC-17級(17歲及以下的觀眾無法進場),主要是劇情出現一些強烈而且直接的性愛場面。這對於電影的發行是一個挑戰,因為很多美國連鎖電影院拒絕放映NC-17級的電影。而導演李安及電影製片廠最終放棄上訴的決定。為了可以讓《色,戒》在中國公開放映,李安將電影內容刪除9分鐘以符合當局的可允許未成年人觀賞的審查標準[16]。
《色,戒》在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中獲得金獅獎,這也是李安第2度獲得該獎項,也是3年內第2次獲獎。而色戒在第44屆金馬獎上也大放異彩,獲得七項大獎成為當屆最大贏家。但是美國的電影評論家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並非都是正面的。《色,戒》在臺灣則是以原本的版本上映,並且非常受到歡迎,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色,戒》也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影片獎與最佳導演獎。李安在臺灣宣傳電影並渡過中秋節時,他說他發現他的工作受到國人的廣泛讚譽,並且承認這部電影他對美國的觀眾並無高度的期待,「因為這部電影擁有節奏與它的電影語言都是非常的中國式的」[17]。李安後來被選為200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舉行時間從2009年9月2日至9月12日)的評審團主席[18]。
胡士托風波 [編輯]
李安在2009年完成電影《胡士托風波》,劇情描述美國紐約州在1969年舉辦音樂表演活動胡士托音樂節。《胡士托風波》入圍第62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雖然最終並未獲獎。《胡士托風波》是李安所執導的電影中唯一在爛番茄影評網站得到「腐爛」評級的電影,只有48%的正面評價[19]。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編輯]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改編自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的同名小說《Life of Pi》。由伊凡·卡漢(Irrfan Khan)與蘇拉·沙瑪演出,並於印度與臺灣進行拍攝工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李安首次拍攝3D電影。
此部電影在台灣及印度拍攝,為李安的返鄉之作,電影中許多場景都是在台灣台中的水湳片場(原水湳機場)完成,甚至還搭造了一個長75公尺、寬30公尺、深3公尺的造浪池,耗資1億5千萬元新台幣,能製造數百種浪形。在電影上映後,此造浪池也被台中市政府保存下來,供民眾參觀。[21]
據印亞新聞社11月26日報導,此片首映當天在全印開出亮麗成績,第一個周末(23至25日)票房即達1億9500萬盧比(約350萬美元)。[23]而影片在中國大陸的票房也打敗了同期上映的馮小剛新片《一九四二》,創造了李安個人作品在中國的票房記錄,並且超越了本片的北美票房。[24]
第70屆金球獎中,《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配樂三奬項。最後奪下最佳電影配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曲家麥可·丹諾在上台致詞時,特別表示要把這個獎與導演李安分享。
2013年2月24日(美國當地時間),《少年Pi的奇幻漂流》挾著入圍奧斯卡獎11個獎項的氣勢(僅次於《林肯傳》),一舉奪下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奧斯卡最佳攝影與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李安並因此片再次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導演獎殊榮,《少年Pi的奇幻漂流》在最佳影片敗給了班·艾佛列克的《亞果出任務》。
私生活 [編輯]
李安目前住在美國紐約拉奇蒙特,他的妻子林惠嘉是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生物學博士,現任紐約醫學院病理學研究員,他們在1983年結婚。林惠嘉與李安育有二子,分別是李涵(1984年)與李淳(1990年)[25][26][27][28][29][30]。李安的胞弟為雷公電影負責人李崗,也是一位電影導演。
其他 [編輯]
2002年11月16日出版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由影評人、傳記作者張靚蓓訪談、編著,透露李安從影以來種種。
2010年4月29日李安為臺灣慈善家菜販陳樹菊撰寫時代雜誌2010年百大英雄獎簡介。[31]李安也在同一年10月30日重返母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並獲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頒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32]。
2012年11月9日全球五大視覺特效公司之一的節奏特效工作室(Rhythm & Hues Studios)在李安的牽線下,於臺灣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掛牌,分公司正式成立,成為R&H在馬來西亞、印度及加拿大之外的另一個海外據點。[33]
名字由來 [編輯]
主要作品 [編輯]
顯示▼主要作品
榮譽 [編輯]
- 小行星64291以他的名字命名(64291 Anglee)表彰他在電影界的貢獻[2]。
- 李安在2006年獲頒二等景星勳章的殊榮[3]。2013年5月10日再獲頒一等景星勳章[4]。
- 2012年由法國文化部長菲里佩提(Aurélie Filippetti)頒授文化藝術騎士勳章,表彰其作品能讓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做深入的對話,並且能在商業與藝術間取得平衡[5][35]。
註釋 [編輯]
- ^ 華人導演李安再獲奧斯卡最佳導演,亞太日報,2013年3月22日
- ^ 2.0 2.1 64291 Anglee (2001 UX11)
- ^ 3.0 3.1 陳總統接見李安先生,並頒授二等景星勳章表揚他為國爭光
- ^ 4.0 4.1 總統令, 中華民國總統府新聞稿
- ^ 5.0 5.1 記者蔡筱穎巴黎27日專電. 李安獲頒騎士勳章 法部長推崇. (台灣)中央通訊社. 2012年11月28日.
- ^ Ho Yi. Family and friends praise Ang Lee's quiet dedication. Taipei Times. March 7, 2006.
- ^ 尋訪李安祖籍地———江西德安烏石門
- ^ 藍祖蔚. 《星期專訪》李安︰我的個性是委曲求全,卻又不甘心的人. 自由時報. 2009-10-12 [2013-01-18] (中文(台灣)).
- ^ 全美戲院官方網站
- ^ Interview from Studio 360
- ^ 參見臺灣電影筆記
- ^ 李安夫妻情 妻子一肩扛家計陪追夢, 東森新聞, 2013年01月12日
- ^ Melancholic nostalgia pervades life in front of Ang Lee's lens. Taipei Times. 2007-12-16.
- ^http://www.dailycal.org/article/104919/lee_schamus_discuss_film_collaborations
- ^ AP. Lee Disappointed Over 'Brokeback' Loss. CBSNews. 2006-03-08.
- ^ AFP. Ang Lee bows to China and self-censors award-winning film. Yahoo! News. 2007-09-11.
- ^ Min Lee, Associated Press. Ang Lee: Don't expect much from 'Lust, Caution'. USA Today. 2007-09-23.
- ^ Ang Lee to head Venice festival. BBC News. February 27, 2009 [February 27, 2009].
- ^ 爛番茄影評網站
- ^ 詹姆士柯麥隆: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超越3D電影刻板印象,創下新旅程碑!
- ^ 造價1.5億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造浪池 開放
- ^ 少年Pi 歐洲首映巴黎登場
- ^ 少年PI 印度票房破400萬
- ^ 《少年派》打破馮小剛不敗身 中國超美國票房
- ^ Frey, Jennifer. A Chicken Coop, but No Tigers. The New York Times. 2007-11-25 [2010-4-25].
- ^ Ang Lee 'very satisfied' new film shown in entirety - The China Post
- ^ Ang Lee returns to Taiwan for the premiere of Lust, Caution - Movies
- ^ ANTARA :: Ang Lee donates prize money to promote Taiwan`s film industry
- ^ Patrick Frater, Taiwan breaking the arthouse mold(2007年10月4日) Variety.
- ^ Rachel Abramowitz, [1] (2009年8月27日)LA Times
- ^ 《時代》讚嘆 陳樹菊平凡行善
- ^ 李安回母校獲頒"榮譽博士"學位 自稱沒學夠
- ^ R&H進駐高雄 李安掛牌
- ^ 李安名字由來
- ^ 記者鄧蘊詞法國報導. 台灣名導李安獲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 大紀元時報. 2012年12月03日.
參考文獻 [編輯]
- Whitney Crothers Dilley The Cinema of Ang Lee: The Other Side of the Screen. London: Wallflower Press, 2007.
- "Taking Stock of 'Taking Woodstock'" Rushprnews October 5, 2008
- "Ang Lee's movie has a backstory of pure serendipity" by Dan Bloom, Taipei Times October 11, 2008
- Cheshire, Ellen. Ang Lee. London: Pocket Essentials, 2001.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李安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李安 |
'via Blog th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