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身段:文化很難靠政策打造出來
作者:方儒 時間:2013年04月23日
訂閱《新出版日報》分享到微博:
在臺灣,龍應台似乎跟文化劃上了等號。她是知名文化人,也是臺灣如今的“文化部部長”,也曾經是臺北市的“文化局局長”。中國人常講“學而優則仕”,在她身上確實得到了明顯印證。
龍應台的影響力從何而來?1984年,她在《中國時報》撰寫“野火集”專欄,引起華人社會熱烈迴響;來年正式結集成書後,在短短21天內再版24次,成為1980年代對臺灣社會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她當時批判臺灣的執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誠實是第一原則”,一句話就刺破了臺灣虛偽的政壇結構,詩人余光中當時稱她刮起了“龍捲風”。
但文化很難量化。作為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的親信,“文化明星”龍應台一路都被質疑。早在十多年前,馬英九擔任“臺北市長”時,龍應台即出任“文化局長”,但她沒有太多突出的政績,以至於她在“議會”總被質詢得很難堪。進入“國家機器”,龍應台還能堅持她的獨立性嗎?作為永遠的反對者,龍應台總是難以調適自己的從政者新角色。這確實不是容易的事。
在臺灣的選舉政治與媒體獨立的批評氛圍中,從政者往往必須“作秀”,以博得更佳的社會觀感,大家始終好奇,龍應台真的做得來這些事嗎?去年有一天,她到新竹縣視察一座藝術園區的推展進度,看到園區內茂盛的果樹,她興高采烈地隨手就從樹上摘下果子,在衣服上擦兩下就吃了下去。沒想到,果子中竟然有蟲,讓她皺起眉頭哇哇大叫。如果換了別的政治人物,大家肯定覺得這是一場秀,但因為是龍應台,人們就覺得她很率真。
最近,在公共電視的董事審查會議後,因為龍應台提出的多數人選都被否決,她覺得很傷心。記者發佈會剛開始,臉色鐵青的她就哽咽了。有認識她多年的記者上前安慰她觀察到,龍應台並非是因為遭到政治場域的羞辱而心酸,而更像是個真正動了情、憂心忡忡的母親。
這些沒有身段的姿態,都不是政治語言,都是“龍式語言”,但能不能夠被華人社會及輿論接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她現在是“文化部部長”,但在臺灣的劣質政治環境裡,“部長”級官員的生命週期極短,她能在“部長”的大位上坐多久?
她負責的是有2000多名文官組成的“文化部”。這“文化部”是去年5月才從“文建會”、“新聞局”、“研考會”、“教育部”四大部門正式合併而成,工作職能擴展成原先的四倍,內部人彼此都不太熟悉,更何況“從天而降”的這條龍了。
文化是很難靠政策打造出來的。舉例來說,作為臺灣文化地標的誠品書店,就絕對不是政策能夠打造出來的,而是經歷市場淬煉出來的。誠品曾虧損多年,甚至幾度瀕臨倒閉,創始人吳清友都堅持下來了,但沒有花臺灣納稅人一分錢。因為吳清友深信,讀者在書店納的稅才是真正有文化的。
龍應台非常明白這一點,因此她強調,做文化政策不能只看一任,只看三年或四年,而應該像是鋪鐵軌,如果你不知道你的下一站,或是可見的暫時終點站,你是不可能鋪好腳下這段鐵軌的。
接掌“文化部”之後,龍應台曾經公開對自己提問:一,“文化部”成立以來,我跟我的團隊在做什麼?二,我心裡最大憂慮是什麼?三,如果有一盞阿拉丁神燈,能讓我許願,但我只能許一個願,那我想要什麼?
“她思考的時候不笑。我就提醒她,做一個公眾人物,看到鏡頭就要笑,微笑,哪怕你在思考。”作為龍應台的多年老友、著名影星林青霞曾經如此公開提醒過她。
在嚴肅的政治舞臺上仍保有童心,敢於堅持自我,這就是龍應台。
原文標題:龍應台的身段:文化很難靠政策打造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